我初次聽說莆田也有掛壁路,先是一愣,有嗎?在哪?閉眼,腦海里細細搜索了一遍又一遍,沒有一點點的記憶,真正能想起的,只有上個世紀初,莆仙境內通往各山區鄉村的盤山公路,但那也不能叫掛壁路。發愣之后,就有一睹其真容的沖動和興致。還等什么,趕快去尋個究竟。
掛壁山路有何奇景?
全長不到四百米的掛壁山路,獅頭、戀人對視、雙面人等等,展現在你眼前的石景,從不同角度看,你會有自己的無暇想像力。好客的村民,也已在好景點旁邊的石壁上,用大紅字標識了他們眼中的石景名字。
這里“石窟多”,天然的蝕化石窟石洞石門石窗居然有十多個,大小不一。它們的奇還在于洞中有洞,窟窟相連。最大的洞窟達10多米,高近2米,寬達3米左右,小的只可容一人之身。據村里老人介紹,掛壁山路原來并不成路,而是人為地把這些石窟鑿通而成。
至于第三奇“山懸”,就是整座巖山的重直陡峭,哪怕掛壁山路只在半山腰,往下看,還是讓人一陣陣的頭暈目眩。簡單的鋼筋和手臂粗的木頭橫豎在山崖邊上作為護欄,僅容三人并行走的掛壁路,靠崖壁走才最踏實。此時的視線最好遠眺,往崖下探望,難免腿軟,手心發汗。
而在掛壁山路周邊,還有許多景致讓人流連忘返。
兜率寺
初登山時,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小寺——兜率寺居然是有來頭的古寺。史載:兜率寺,在縣西廣業清源中里。唐會昌中建,元至正中廢。明萬歷十八年庚寅,道人真玄即遺址興建。清江山人周如塤有詩云:“擬攜短策訪山靈,為愛前峰列翠屏。居士豫供香積飯,頭陀應演法華經。階前有樹元僧獵,海上無家自客星。誰道周颙耽事佛?此身猶是屬浮萍?!庇朱肚蹇滴跛氖昙咨?,有涵僧名賢音,偕徒二人募緣重建。因無齋糧,未幾師徒俱散。越五年,寺又傾頹。
兜率寺毗鄰燈爐寨閩中司令部舊址,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當時革命活動的重要區域,據悉,當年情報交接點就藏匿在兜率寺內香爐底部。
“十八踏”
云巖?烏巖?漢堡巖?
也就是說,云巖、烏巖和漢堡巖其實是同一個巖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