借書,為常見之事,且許多人都經歷過。 我經歷過借書與被借書。在今日,我想以自己向別人借書的經歷,聊被借書的感受。 九十年代初,我上小學高年級,及中學的那些年,除了向父母討錢訂閱作文選以外,不敢再奢求買什么課外書。但畢竟是個學生,口袋里沒有多余的零花錢,想看書,就只能借了。 借書,對年少、內向的我來說,是難以啟齒之事,但心里是渴望能讀到豐富的課外書。之所以,我來往了兩三位家有藏書的同學。若周末到她們家中玩耍,我的眼光總有意無意地掃向書架,對人家存有的數本好書,是好奇與羨慕。我曾羞澀地提出“讓我翻一下,可以嗎?”在得到主人的應允下,我旁若無人般地迅速翻閱,為獲知這本書是否為自己喜歡的;隨即,產生借閱的念頭。在那些年代,擁有數本好書的人家,亦是愛書之人;讓一位十來多歲的女孩將好書借走,著實也為難了人家。我羞怯地開口借過幾回,遇過爽快應允的;遇過面露難色的;遇過邀我再次串門,一起品讀的。倘若借得好書回家,我是極為“受寵若驚”,亦是極為感激。捂書回家,日夜顛倒地閱讀,只為在數日之內啃完。只怕拿久了,人家心里不悅;再是怕萬一損壞了哪一頁,對不住借我書之人。 如今想來,那些朦朧的時光里,借閱如囫圇吞棗一般。具體吸取了多少“養分”,我也無以言表;只知瀏覽過后的心情是愉悅、舒暢的。那些曾借書于我的人,贊過我把書保管的好,贊過我數天即還,讓人安心。但其實,我也想過細嚼慢咽地消化;只因年少的不諳世事,借閱已覺得極為尷尬,只能以“速食”解決;怎敢“大大咧咧”地將別人的書擺上一些日子,慢慢品賞?只怕人家不情愿,更怕下回難再借到書。 再大些,進了縣圖書館借書,自然是心安理得地閱讀。沒有人情的壓力了,但也有“趕”著看的心態,應是年少缺少品讀的心境吧? 成年工作之后,自己有工資了,買書與買洋娃娃成了我的兩大嗜好。即使曾經“草草嚼過”的四大名著、及眾多的世界名著,我也再次購買。只因自己有能力買書了,想“悠哉悠哉”地呆在家中細品;那是一種幸福感,且是油然而生。 書買多了,自然迎來了被借書之事,時常有之,且借去不還。討書,也成了我難以啟齒之事;猶如我拿了別人的書一般,著實令我產生了反感。 我經歷過幾回,書被借去,不見歸來。如同放飛的鳥兒,未見歸期;讓我感覺,那應是“贈書”。這些人好奇地問過我看些什么書?有為自己借的,也有給自家孩子借閱的。借書時,對方的言語都極為客套;但借去之后,見不到還書的任何跡象,連基本的歉意全無,猶如從未有過此事一般。而我每每遇上那幾位借走書的人,我記不清平時聊過什么,我只記得對方拿走我幾本書。 直到今日,已過去數年,甚至十幾年、二十年之久;我依然記得,誰借走我的哪幾本書。我曾默默地想過:那些書是否還存在?或者尸骨無存?或者已破敗不堪?或者凃鴉著各種條條框框的圖案…… 也許有人會說我過于小氣,不就幾本書而已?而且看過的書,贈于別人閱讀也是好事。但不知為何,我對借書之事確實很介意;總在不經意中,想起那些未見歸來的書,內心是寒、是失落。 我始終不明白,向我借書的人,十個有九個人,工資比我高,為何不去買?還大費周折地上門借?還借去不還?我贈過鮮花、布娃娃、食品、音樂盒、筆記本等給人家;甚至利用微薄的工資,幫過幾十戶可憐的家庭,也曾買過新書贈予上學中的孩子。唯獨,自家書架上的書,不喜外贈、外借,只恐它們有去無回…… 曾討過一回被借去的書,也許是平生僅有的一回“討書”。那是我二姐借走幾本名著、散文類書籍,為了給我的外甥女閱讀。孩子愿意看書,我這當阿姨的自是感到歡喜。那幾年,外甥女每回來外婆家(我娘家)串門時,我總引導她多看點課外文學書,還力薦某些書。但我依然記著我二姐拿走的幾本書,幾次問外甥女讀了沒有?有何感想?讀完了書在哪呢?待外甥女初中畢業了,那些書借去有兩年之久。我上二姐家時,直奔她家的書架尋我的書。當時它們已布滿灰塵,封面顯老舊了。問過不再需要,我當場將那幾本書拿回,視它們如歸家的孩子一般,也讓借書的惦念,也少了幾許…… |